在 2024 年 9 月 3 日,台湾立法院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立法委员陈静慧在与行政院长的质询过程中,因声带水肿暂时失声,面临无法进行 30 分钟质询的困境。为了不取消这次重要的质询,她的助理求助于同党同事葛如鈞博士。葛博士和他的团队利用 ElevenLabs 的语音克隆技术,通过陈静慧过去的演讲录音,生成了一个与她自然语音匹配的语音克隆。
立法院的规定要求所有发言必须由代表亲自朗读才能记录在案。葛博士团队在质询前的三小时内,获得了立法院长、政府官员和行政院长的批准,使得这次质询得以进行。质询开始时,陈静慧站在讲台上,虽然她的嘴唇没有动,但她的声音却通过扬声器传出。行政院长和在场的所有人都看着这一幕,议会中一片寂静。质询进行,陈静慧通过语音克隆技术提出了她的问题,并得到了行政院长的回应。
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关于 AI 技术在议会中应用的讨论。葛如鈞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计划在他的青年联盟中教授如何使用 ElevenLabs 和其他 AI 工具。
目前,立法委员们必须逐字逐句地朗读长篇法案,以确保它们被记录在案。现在,有人提出可以考虑自动化这一过程,利用 AI 技术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此外,AI 技术还可以用于实时翻译和语音识别,帮助不同语言的代表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然而,AI 技术在议会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必须确保生成的语音与代表的自然语音匹配,以避免误解和错误。其次是法律和伦理问题,必须确保技术的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尊重代表的隐私和权利。最后是公众的接受度,必须通过透明和开放的方式,让公众了解和接受这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