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r Use 的 1700 万美元融资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 AI 代理自动化工具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就在 3 月 23 日,Browser Use 宣布完成了 17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 Felicis Ventures 领投,Paul Graham、A Capital 和 Nexus Venture Partners 参投。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拿到如此规模的种子轮,背后的技术实力值得关注。
创始人 Magnus Müller 和 Gregor Zunic 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认识,两人在短短五周内就开发出了首个 Browser Use 原型,并选择了开源发布。正是这一决定,让他们的项目迅速获得了开发者社区的热烈响应。
Müller 解释说:「很多代理依赖基于视觉的系统,通过截图来浏览网站,但这个过程经常会出错。我们将网站转换成代理能理解的内容,这样就能以更低成本反复执行相同任务。」
从技术角度看,Browser Use 主要解决了以下核心问题:
将网页元素转化为 AI 能理解的文本格式使 AI 代理能自主执行点击、表单填写等操作支持 OpenAI、Anthropic 等主流 AI 模型管理多标签页会话并实现跨平台身份验证将自动化脚本的开发成本降低了 90% 以上
在 GitHub 上,Browser Use 已经收获了超过 50,000 颗星,15,000 多名开发者正在使用和贡献代码。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其在开发者社区的受欢迎程度。
Y Combinator 2025 年冬季批次中已有 20 多家初创公司在使用 Browser Use 的解决方案。中国初创公司 Butterfly Effect 在其爆火的 Manus 工具中采用 Browser Use 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该开源项目的知名度。
领投方 Felicis 的 Astasia Myers 表示:「我们认为 Web AI 代理是下一个真正有助于实现端到端人工任务自动化的前沿领域。Web AI 代理是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中以文本为中心的静态预训练模型之间的动态桥梁。」
从实用角度看,Browser Use 已经有多个应用场景:
登录自动化,无需人工输入密码数据提取,比传统爬虫更高效稳定质量保证测试,模拟用户操作查找漏洞CRM 系统集成,自动化客户数据管理
网站设计者也开始思考如何适应这一变化。Müller 提到:「有公司来找我们说,我们能做什么让代理更容易浏览我们的网站?像 LinkedIn 这样频繁改变网站结构的平台,往往会导致 AI 代理失效。」
有趣的是,Browser Use 团队采取的开源优先策略,与许多 AI 创业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在五周内完成原型后就选择了开源,而这一决定反而加速了产品的普及和完善。
如果说传统的网页自动化工具是针对特定网站编写的固定脚本,那么 Browser Use 则相当于给 AI 装上了「浏览器驾驶执照」,让 AI 能自主地浏览任何网站。这种能力的普及,将极大地改变我们与网络的交互方式。
未来,AI 代理可能会替我们完成更多重复性的网页操作:填写表单、预订机票、比较产品价格、管理社交媒体账户。Browser Use 提供的技术层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一步。
ChatGPT 让 AI 有了「思考」的能力,而 Browser Use 则让 AI 获得了「行动」的能力。两者结合,AI 助手真正成为能独立完成任务的「代理」。
说来有趣,我们曾经担心互联网上充满机器人,如今却在积极开发工具让 AI 更好地使用网站。当越来越多的网站为 AI 代理优化设计,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互联网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从爬虫到自动化脚本,再到今天的 AI 浏览器自动化,Browser Use 代表了网页交互技术的新前沿。如果它成功实现愿景,未来我们可能只需告诉 AI 助手「帮我订一张去上海的机票」,剩下的所有操作都将由 AI 完成。
这场技术变革的第一步,就是 Browser Use 完成的 1700 万美元融资。正如小米 SU7 Ultra 重新定义了性能车市场,Browser Use 正在重新定义 AI 与互联网的交互方式。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