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字节跳动旗下人工智能助手豆包宣布测试新版深度思考功能。这项创新性技术将推理过程与实时搜索相结合,支持在思考过程中动态调用搜索工具。该功能采用「边想边搜」模式取代传统的「先搜后想」机制,通过三轮搜索为北京至山西旅游规划问题提供包含天气和小交通的完整方案,并成功解决「擅长拆解的动画角色」等模糊查询问题。相比传统 AI 搜索的单轮检索模式,这种分步骤处理机制在处理复杂多变量问题时展现出更高准确性,目前已面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
那么豆包的新版深度思考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为什么「边想边搜」会成为 AI 领域的新突破?听完测试体验,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 AI 搜索真的很懂摸鱼?当 ChatGPT、Perplexity 等工具相继问世,都说 AI 将彻底颠覆搜索领域,但现实情况却是,当我随手扔给它一个复杂问题时,一顿操作猛如虎,哐哐一顿搜索几百个网页,搜索结果却平平无奇。仔细一看,要么堆砌了一堆零散信息,要么抓不住重点,感觉就像是把一堆资料硬塞给我,自己却没怎么动脑子,像极了敷衍了事的职场人。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 AI。毕竟换位思考一下,即便是人类,带着问题去查资料时,也很容易被信息洪流冲昏头脑。一些 AI 产品开始对此进行优化,比如 OpenAI 和 Grok 推出了 Deep Research/DeepSearch 模式。
而字节刚给出的新解决方案 —— 豆包新版深度思考功能的一大亮点便是免费支持「边想边搜」。AI 搜索此前多是「先搜后想」模式,模型根据用户需求先全面搜索信息后,根据统一的搜索结果进行思考。但对于涉及多维度分析、动态信息整合的复杂问题,单一搜索难以覆盖所有变量。像购买决策、行业分析、课题研究等场景都是一轮搜索很难回答好的。
用户下载最新版豆包 App,开启深度思考模式后,豆包在思考过程中可以基于推理多次调用工具、搜索信息,提供更全面,更丰富、准确性更高的结果。无需单独开启搜索功能,只需打开深度思考模式,AI 能在推理过程中灵活调用搜索工具,进行多轮动态搜索。从「先搜后想」到「边想边搜」,AI 终于学会了如何像人类一样搜索问题。
以辅助专业文章写作为例,豆包现在具备了深层次检索资料、梳理复杂问题脉络的能力,这不仅提升了思考的深度,还能通过多轮搜索挖掘创新方向,为论文撰写提供有力的参考思路。
此外,面对模糊关键词的挑战,豆包也能展现出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它能够检索尽可能多的结果,并通过交叉验证来锁定核心信息,精准地找到目标答案。这种能力在搜索那些忘记名字的老动画片等特定场景中尤为实用,让用户能够轻松找回记忆片段。
豆包新版深度思考「边想边搜」的执行路径,让人不禁想起最近常被提及的 Agent。「互联网之父」Berners-Lee 早在多年前就提出:真正的智能体,就是在每个具体场景中,都能自动完成用户心里想做却没明确说出来的事情。
虽然豆包新版深度思考和 Agent 还有些区别,但某种程度上却是 Agent 工程化思路在搜索上的应用。Agent 自主决策和动态调整,将任务高度自动化,大大减少额外的数据预处理和人为干预。
说白了,就是让 AI 像一个聪明的助手,自己去网上找答案,它能自己动手,自己动脑,找到我们要的东西。用户不需要像喂饭一样把问题拆得细碎,才能得到满意回答。
技术未来学家、Google 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曾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未来的搜索将像人一样思考,而不是像机器一样索引。如今,这一预言正在成为现实。
豆包新版深度思考与多轮搜索相结合的模式,补足了传统 AI 搜索在处理复杂、模糊及动态信息需求时的短板。对于一轮搜索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它能在思考过程中多次搜索,让信息持续更新和补充,给出更全面、准确和深入的回答。对于描述模糊、信息不完整的问题,「边想边搜」让模型在推理过程中不断搜索和验证,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相关信息。
如同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所言,技术进化是人类认知结构的外延。每个时代技术的核心驱动力是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当 AI 以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处理信息,重塑的将不仅仅是我们对搜索的习惯,更是整个信息获取和知识处理的范式。
从造爆款的角度看,豆包新版深度思考功能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今年各大科技公司还有更多 AI 产品即将上线,如果豆包能继续领跑「边想边搜」这块技术,那将是国产 AI 在全球市场的又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