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加速,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创新也在不断推进。
上海市政府近日宣布设立 225 亿元的人工智能母基金,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该基金将重点投向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按照 “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 的原则运行。通过子基金投资、直投、生态运营等方式,基金将发挥产业培育、并购整合、补链强链功能,推进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本协同联动,以市场化方式链接创新资源,支持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生态。
杭州市政府也宣布将每年发放的 “算力券” 总额提升至 2.5 亿元,以支持本地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算力需求,促进产业发展。算力券是一种政府补贴,用于帮助企业降低使用高性能计算资源的成本,从而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合肥市正在建设一个超量融合计算中心,预计算力总规模将达到 8000P。这一项目将提升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算力基础设施,为本地企业提供计算资源支持。合肥高新区作为全国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发展区,汇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科大讯飞从智能语音到认知智能不断创新,产品覆盖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中国声谷则汇聚了华米科技、科大国创、中科类脑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早在 10 年前,合肥高新区就落地成立了国内首个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中国声谷”。以科大讯飞为核心龙头,依托中科大的科研技术优势,带动了一批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的聚集发展。
科大讯飞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企业,智能语音起家的科大讯飞,是从合肥生长起来的企业。1999 年,一群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创办了科大讯飞,25 年来,以 “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 为目标,科大讯飞走过了一条从智能语音到认知智能的自主研发之路。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馆,可以看到智能研发的产品和场景。以智慧教育为例,科大讯飞的智慧黑板、智能学习机、智能扫描笔等已经覆盖家庭、课堂、教学考评管等教育全场景。除此之外,科大讯飞 AI 技术也延伸到了医疗、金融、工业等更广泛领域,形成城市超脑、智医助理、汽车智能系统等产品。
中科类脑创立于 2017 年,以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大未来网络实验室为依托,针对类脑智能前沿技术,从机理、模型算法、计算平台角度进行研究,实现类脑智能的全链条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电力能源领域是中科类脑应用落地的重点方向。大型的输电、配电、变电站、新能源场站等通常地处偏远且数量庞大,全方位的运维检修成为行业的普遍痛点。中科类脑基于感知及其他数据的多融合分析后的智能诊断,叠加人机协同诊断服务,打造电力行业自主运检系统产品线,构建了 “自主运检系统 + 数据服务” 的商业模式,面向设备健康、运行安全、管理高效三大领域,提供设备为中心的运检系统及诊断服务。目前,相关技术服务已在 120 + 变电站、10 + 新能源场站中应用实践。

